城市居住大区的空间流动与反界定(二)

发布时间:2020-04-29 10:56    阅读:1670

模糊性空间


刘峰《论建筑空间的模糊性》中提出:“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来决定。”“而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并非单一化,而是多样的、复杂的,这就导致了功能的复杂多样。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而出现,复杂性意味着相关因素的多样性、模糊性。多样性必然均是在设计起始阶段就予以考虑的。还有一种模糊性则是与其发展变化相联系。”主观认识能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模糊性,致使人的认识活动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转换过程。

 

在这里,传统居住社区标准功能模块的预设变得无效。举例说明,如:社区客厅、儿童游乐场、运动场、步道等区域,日积月累中偏离了规划者的指向和意图。社区客厅,即小区对外交流互通,接待亲朋好友的户外公共区域,作为形象展示的一种方式,通过空间的定位和界定,达到昭示社区定位和整体面貌的效果。儿童游乐场在社区的发展历程中自始自终被重点关注,并在今时今日变得越发重要,从或大或小的儿童游乐场设置中,很容易瞥见整体社区的配套服务,又多以分龄的模块划分来进行空间布置。社区中运动场的设计,通常情况下体量不会过大,相对便于居住者参与和使用,如乒乓球场、半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旨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内,不对社区的安静居住和景观环境造成过大干扰。步道的设置通常关联着社区跑道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下,慢速跑作为居住区不同年龄段人群接受度最广的运动方式,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跑步人群强身健体的需求,在这一运动场所的设计上,多营造连续变换的视觉景观增加趣味性。以上是这几个基础功能模块设定的简单概述。

 

那么,首先针对社区客厅的设计来说,设计者的惯性思维是思考主人心态,如何在来访宾客面前彰显楼盘品质,而居住者的使用需求是我要开展活动,我想接触有趣的人和事物,这样的地方在哪里;设计者思维常常采用动静分区的方式,为社区会客厅营造一定私密性和可达性,居住者却希望会客厅就在必经之道旁,使用起来更加便捷;设计者思维一般选择在主轴景观道的旁边,希望能促进交流的发生,而在居住者的实际需求中,社区会客厅位于主道上的可停留区域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更具使用价值;设计者思维往往将社区会客厅设置成一个沙发围合式的场所,促使交流的发生,同时体现品质设计感,居住者需求却更想在树荫下的坐凳,看人来人往,交往互动自然发生。

 

图片12.png 

(图片来源于百度)

图片13.png 

(图片来源于百度)

 

我们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规划好的社区客厅上人烟稀少,必经之道上一群一群的社交“戏剧”已然发生。如何构建交往条件?设置人和故事的发生场景?哪里人流量大并且场景具有趣味性?显然,在社区必经之道上。或许,景观会客厅可以跟主交通通道更加紧密地连接,大道侧树荫下的坐凳,提供舒适可停留的座椅,看来往人群和社区交流,故事因此而发生。事实上,精心营造的社区客厅私密性并不等同于高端,围合式的空间手法也正限制了其他可能。

 

其次,在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中,设计者的惯性思维是考虑安全性,一般以围合的形式来表现,而对于小朋友来说,场地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设计者思维几乎都会考虑动静分区,将儿童游乐场设置在社区的角落,与居住区互不影响,而恰恰相反,小朋友最是好奇户外发生了什么,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经过,一定会热情招呼产生互动;设计者思维也总是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儿童区分龄分区的功能模块布局,极力实现器械设施的完备,而小朋友的心态是哥哥姐姐玩的游戏我也想参与,能一起玩就好了;设计者思维常通过设置强烈的IP形象来吸引和刺激儿童的玩耍兴趣,而小朋友的角度其实是如何与其他伙伴共同游戏和分享。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还应将眼光从器材上挪到别处,关注场景的构建、互动介质的融入、启智游戏的设置、求知探索欲的激发。

 

图片14.png 

(图片来源于百度)

 

图片15.png 

(图片来源于作者在德国游学期间拍摄的阿基米德水车游戏)

 

在第一张照片中,大人们只是空洞地守望着小孩,小孩的视线居然也不是游乐设施。实际上,孩子们想的是这里好好玩,我要去叫别的小朋友一起加入,“我们发现了新大陆!”......照看孩子的家长群体相互之间的话题交流欠缺,孩子玩耍的空闲间隙做点什么是不是更好?第二张照片中阿基米德水车游戏的水线景观设计,属于无动力的儿童游乐设施,抛开设计的理论融入和外在形式感,更多的是通过设闸、引水等动作的介入,让孩子们开始了相互之间自然而然的协作互动,这一介质的引入带来了儿童游乐区本质上思考方法的转变。

 

再者,运动场和步道的设计中,人更是变成了孤独的场地度量仪,社群交往相对封闭和固化。具体表现在来到运动场地后,除了固有的三五朋友相约,其他时候是否也存在与陌生运动者开始交流的条件。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即是要思考怎样的场景设定可以带来第一步的沟通开始和更深入的互动?不同时段下的运动场地是否可以产生别的用途,以此来带动场地点击率和使用率的提升,激发空间设计的活力和引力。这再一次印证了景观设计其实是户外社会关系空间的构建者。

 

在“模糊性空间”的基础上,来看看流动性空间。

 

国际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杨盖尔曾说:“人们在同一空间徜徉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只要改善公共空间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的促进社会性活动。”“自然”二字强调了场地的自然发生特性,“必要性”、“自发性”再次突出促发社会活动发生的介质属性。

 

 

图片16.png 

图片17.png 

 

再次回到上文提到过的南滨帝景大区过程稿,复盘审视这两版方案的过程不难发现二者的共性和差异。首先,两版方案都在强化轴线布局,强调集中与分散式的空间构建。而不同的是在:空间功能多重度、空间链接与可达度、园区主道路互动机会度。比如:植物也是空间构建上的有基元素之一,而第一版方案在植物的构建过程中,通过空间的相互引进,将灰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利用植物解构进行空间的开合、对景等呈现方式,更具整体空间的穿透性和连接度;第二版的植物规划封闭性则更强一些,也即是我们常说的几重景观几重境的表达。我们的设计师在有意无意中做出了两稿相对解构的微妙差异,这也是在具体工作中对设计行业带来的正面意义。

 

图片18.png 

 

综上所诉,令笔者更确定的是:模糊性空间很难被清晰界定。

 

引用白居易、白行简两大文学家的名字,“行居”、“易简”成为主流,便捷、简洁成为居住区现代生活的两大要义。景观设计师变得更像是交往契机设定者——不再是对空间的形式感和功能分区的单一理解,而是为场地和居住者构建交往的契机和介质,让交互自然发生,让事件和故事碰撞。设计师作为幕后导演,让戏剧自然上演。

 

图片19.png 

(铂悦湾大区草稿,澳博景观,2017年)

 

图片20.png 

(府学上院大区草稿,澳博景观,2017年)

 

从2010年到2017年,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进程中,景观设计的关注角度也在不断更迭。从上面的两张草图可见,设计团队已经开始有的放矢地进行试验,以交通主道和热点散播的形式来进行功能的铺陈,期望以此来增加场地的点击率和使用率。

 

对于一个项目的初始空间功能考量,如何去思考和探索场地的户外关系,构建流动性空间?可以从三个不同进程的要点去分析设计。

 

第一阶段,在整体设计的理念上,需要进行活动热力图的梳理和分析,对功能的多义、多叠、多时段性进行动态规划。热力图,分析显示人群热衷的空间位置和所在的地理区域,关注交通通达程度对人的交互性之间的碰撞和联系,因此而产生的热力圈形象化表现,往往交通的可达性、易达性是热力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关注人群容易到达和聚集的动态流动区域,在这些区域进行特殊的场景构建和介质融入。另一方面,合理地将具有不用意义的功能设施、具有功能和需求重叠的区域、不同时期和时段的区域变化三个特性进行动态的分析和梳理。

 

第二阶段,在具体的深化中,利用特殊且重要的某一种或几种介质作为空间的爆点,去触发区域间的引力,达到引爆空间活力的目的,即“引点设计”;将不同区域的爆点进行相互之间的串联和连接,以此来扩延其发生效力,实现空间的“超链接设计”;以任一爆点的核心向外扩散和辐射,实现活力范围的面积扩大,即“边缘扩展”;针对不同功能区存在着不同的发声强度,大众群体和小众群体分别有其需求和摩擦,应对其相对分离或相对融合的状态时,使用“分频差异”将其进行合理界定;对于“偶然随机场地”而言,即不可预见性的偶然功能发生,这些场地区域往往发生在扩散区和边缘地带,设计者应当去促进其内部交往条件的形成;在进行发散性的功能思考后,有意识地进行“空间冗沉度”的评估,在深化过程中进一步筛选和保留,设置必不可少又自然而然的景观介质和节点,需要去逐一探讨。

 

第三阶段,根据整体的规划,反推设计的合理性。关注热力圈中流量的生态性与可持续发生性,合理设置其发生的程度和质量,进行或并列或串联的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在偶然随机场地和分频差异的场地设计中,不可避免社交摩檫力(正向、逆向)的发生,如何促进正向摩擦力的发生和逆向摩擦力的减少需要被关注。另外,通过场地的点击率、到达率、使用率三个维度来合理界定场地的活力和吸引力。

 

图片21.png 

(府学上院大区过程稿,澳博景观,2017年)

 

在以上三个阶段中,以2017年府学上院的大区过程稿为例,从整体设计理念、深化过程、结果反推分别关注的要点分析,以泡泡图的另类分析其景观空间构建,考量上述所关注的参与点是否具有实操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带着新的思考维度再看旭辉、万科在标准化道路上的探索。旭辉在逐渐强化社区归家路线的生活化,入户花园的单元化设计,也正印证了动线热力圈的演化过程。万科同时也在尝试具有前瞻性的共享中心户内外化,这与上文中边缘化扩展的可能性论述不谋而合。